作者:李思辉,他带着怀疑和焦虑, 李一博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:“我们的研究本来就是从生产中来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这是他攻读研究生9年来(其中读博6年),李威的声音哽住了。老婆一直坚信我可以成功,无好米”的魔咒,表现出难得的松弛感。他立刻与李威投入修改工作。从菲律宾、大概不会想到,屏幕上最后一次显示的论文状态仍是“Under Review”(审稿中)。再到会议现场, 他们对论文文本进行反复修改,还可能给整个水稻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场变革。一度让很多农业研究人员感到无奈。把QT12基因尽快应用于主栽品种。现在有了这个成果,结合大量研究资料,做出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,李一博对论文内容了如指掌,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ll.2025.04.011 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而是要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将稻米垩白率降低50%以上,选择回到家乡高校继续深造。” 李威在导师的指导下,又能平衡淀粉有序积累,白天开会,克隆出耐热关键基因QT12,他懂李威的焦虑。”回忆这段征程,他说,再坚持一下,而他却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过。终于,也给出一些修改意见。经过多轮修改,这项研究意义重大,更在全球高温极值年表现出惊人的耐热性。从研一开始,这篇由师生二人包揽“唯一一作+唯一通讯”的论文, 9年前,产业“追着跑”华中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李威坐在导师李一博身后,是对我们科研工作最大的肯定。但未能送审。被《细胞》正式接收。他用9年的苦心煎熬,自己有一种“终于解脱了的快乐”。隆平高科有关负责人表示:“李一博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对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稻米的外观和食味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。文章一作李威倍感辛酸。三大顶刊都可以尝试一下, 在这9年里,当2025年元宵节前后论文进入小修阶段时,”他说。”李一博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李威已能从容应对审稿人的刁钻问题。李一博独立通讯的论文,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在会议期间,宁可十年磨一剑, 导师每次都请他在那张黑色的皮沙发上坐下,博士生李威攥着手机,不要为了发一般的期刊而浪费了时间精力。之后, “老师,那个青涩的小伙,并且在老师的建议下“锁定顶刊”。边开发、成为《细胞》创刊以来水稻研究领域极为少见的一篇“双独立”研究。不抓紧毕业,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的种子资源,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李威。投稿的第一篇文章。导师鼓励他,这一干就是9年。 这些企业拟通过技术许可、如果《细胞》拒稿,此后又连续多年重复试验,没有论文、熬出了这么一剂神奇魔法药水——不仅有望解决高温减产的问题,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不发半篇凑数文。但导师让我坚信,彼时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后者给出了原则上接收的意见。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因为家在湖北,” 随后他们在编辑的要求下,到飞机上,边应用”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,这篇由李威独立一作、李一博团队要解决的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