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漂三年,一名台青无悔的向往
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北漂三年在夏天。2015年的名台北京大学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,未名湖畔风光优美,青无漫步在校园里,向往我畅想着百年来历史人文,北漂三年便感觉自己也成为伟大进程的名台参与者之一。或许便是青无在那时,我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向往 张毓中(右一)带父亲参观北京前门大街。北漂三年(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) 许多人选择北京是名台为一份薪资,但比起个人发展,青无我更被其中的向往文化气息吸引。在故宫黄瓦红墙边,北漂三年树影悠悠晃动,名台是青无曾经的帝都显而不彰的辉煌;国家博物馆内,陈列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,以及前人的心血结晶;居庸关长城上,我与同学们踩着的每一层阶梯,都承载着国家对于保卫疆土的意志。眺望远方,天空是那么遥远,无边无际,那样的北京是我所期盼、所惦记在心的。 张毓中在居庸关长城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) 或许正因如此,我在2019年正式来到北京工作。第一份工作在东四胡同里,那日我根据地图指示,沿着弯曲的胡同来到一处四合院前。这颠覆了我对设计公司应该在写字楼里、且光鲜亮丽的刻板印象。光头的老板端着一副黑框眼镜,他告诉我,只有在这样的老院子,才能感受到四季起伏更迭。我被他的这番话打动了,自此在四合院里钻研秋叶的形状。 在短暂而忙碌的季节里,我们偶尔到隔壁胡同的烤羊腿餐厅叙餐。同事们大多来自东北,一个个心口直快,他们热切询问我台湾的许多问题:是不是你们都像偶像剧里一样说话呀?你们台湾夜市有什么好吃的?对大陆有什么印象? 我告诉他们,我的祖籍河南,三代人在半个世纪内辗转流离。现在回到大陆,甚至在首都学习、打拼,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。 不得不说对台湾人而言,来到大陆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北方天候干燥,风土人情、饮食口味与南方截然不同。初来乍到时总有许多不习惯,比如用语差异,我曾将“卫生纸”说成“卫生巾”引起笑话。在应酬与工作习惯上,北京的节奏也更快,对许多台青而言适应是很大的难题。 然而,即便在种种困难中,我们依然感受到来自大陆同胞的温暖。黑龙江同事告诉我,在他们老家,外头泼一盆热水都可以结成冰。另一名浙江同事则说,北方有暖气才不冷呢,我们那儿冷都是透到骨子里的。他们教会我柔韧并具的生活方式,让我带着这份精神前往第二份工作,我被挖角到一家商业地产公司,担任市场总监。 在商场中,我学到文化如何落地成生活、如何成为人们日常的一部分。我得以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在工作中,热爱慢慢化为现实。老板的信任与同事的支持,让我大展手脚。 台湾是个比较小的地方,从课本上所理解到的大陆与现实看到的大陆有着落差。课本是死板地告诉我们地理方位、历史年代,但我在北京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,来自四面八方的他们告诉我家乡的模样、北京的模样,让我无限憧憬着。于是我将他们与我的故事写下来,成为我的第一本书。 偶尔会想,如果不是因为选择来北京,选择来到这个充满挑战与新鲜的环境,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?会成就什么样的事情? 张毓中(右二)与河南家人于三门峡陕洲地坑院前合照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发) 这三年间,我担任过市场总监,写完了一本书,旅行过内蒙古、浙江、上海、广西等地,更带着父亲返乡寻根。当隔着海峡的家人相拥时,我们都落下眼泪。 从最初,在北京大学里埋下的种子慢慢发芽,走向故宫、长城,走向东四胡同。在离职之后,我选择用自己的双眼与双脚,去见证这块土地,而现在回首,那正是我所向往的“中国梦”吧!(作者:张毓中,在京台湾青年、自媒体创作者、摄影师;编辑:张亚静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微视频|跨时空对话 用青春作答
- 廖昌永:商演真唱是对观众的尊重
- 国家医保局:2024年3月底前督促“四同药品”价格回归公允区间
- 河南南阳一学校发生火灾,已致13人遇难
- 金观平: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底色
- 四川安岳一学生在校坠亡,官方通报
- 无国界医生眼中的加沙:“这里糟糕到超出我们的想象”
- 鸿蒙织网“朋友圈”,“这是决定生死的一战”
- 民进党穷追猛打 柯文哲为选情止血暂停高虹安党权
- 学生在流失,乡村教育如何提质?
- 一个学法学,一个学金融: 高学历夫妇编织海外上市“套娃”神话
- 武汉“大晚点”:冻雨致冰的高铁难题
- 直面关税战!广交会如何挑起外贸“大梁”
- 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遇袭,暂无生命危险
- 寒潮来袭,每年的“好天气”不到1/3
- 哈尔滨在“冰雪季”找到153个走散孩童,治安案件下降20%
- 歌剧戏剧音乐剧好戏连台 五一假期精彩演出一次看过瘾
-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:短剧出海是一种文化输出
- 积石山县一夜无眠:地震已致118人遇难,农村自建房倒塌严重
-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江效东被查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