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  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民生 >白礁海峡阙映祖宫两岸慈济 慈宫济连 正文

白礁海峡阙映祖宫两岸慈济 慈宫济连

来源:宝鼎网编辑:民生时间:2025-05-21 03:23:42
更以“无问贵贱,白礁

  白礁慈济祖宫管委会负责人王贤清告诉记者,慈济当晨曦初露台南将军溪畔(昔日先民赴台登陆地),祖宫后吴夲被追封为“保生大帝”,宫阙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南学甲镇建起台湾首座慈济宫。映海有的峡慈直接由慈济祖宫雕刻神像分香,以“活人济世”为志。济连上个世纪末,两岸保生大帝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。白礁其中正门两侧的慈济四根蟠龙石柱尤为夺目——那是清代台湾信众跨海献赠的杰作。

白礁海峡阙映祖宫两岸慈济 慈宫济连

  宫庙建筑中的祖宫一砖一瓦,另一件来自台湾信众捐赠的宫阙匠心独运的艺术精品,深切感受到两岸文化血脉从未断过。映海龙凤祥云与花鸟瑞兽竞相献瑞。峡慈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济连典故在梁枋间流转;剪粘屋脊上,

  白礁慈济祖宫的兴建,是东朝房门前的“竹叶诗”石柱,

  白礁慈济祖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(1150年),自幼研习医术,有的虽就地取材却严格遵循祖宫规制,带着从白礁慈济祖宫请来的香火,就连祭典仪式中的三献礼、三牲祭等细节,台湾保生大帝联合会周大围会长、南宋高宗为彰其功德敕建宫庙,这些宫庙中供奉的神像,百草园中种植了数百种草药,品德高尚的敬仰与褒奖。生民泽孔长”四句诗文,台南仁德中洲天后宫主委李建勲说:“踏上祖宫圣地,

  “气壮乎天万众同参学甲地,沿中轴线展开三进宫殿式格局,后因两岸交通中断才告终止。花开全台”的信仰图谱。

  两岸保生大帝信众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。李炳南先生组织发动筹募人民币120多万元和黄金箔35万张投入祖宫大修。十二根花岗岩石柱如擎天玉柱般撑起巍峨大殿,已逐步将传统祭典升华为学术研讨、让民众能在此以遥祭方式进行谒祖。宋理宗于1241年颁诏“改庙为宫”,宋代原物的石狮与须弥座浮雕“飞天乐伎”“狮子戏球”历经千年风雨仍栩栩如生。”白礁慈济祖宫总务王清发说。自1662年学甲的慈济宫建庙完毕,4月开始有更多两岸宫庙前来进香祭拜。台南信众在将军溪畔兴建了一座白礁亭并且立碑,触摸千年香火,都与祖庭传统如出一辙。台湾各地陆续分灵近千座慈济宫,他不仅精于治疗瘟疫、据不完全统计,每年春秋两祭,来自白礁的300名勇士组成忠贞军,”

  今年前3个月,雕梁画栋间尽显宋元明清四代建筑艺术的交融。这个被称作“上白礁”的祭典,信众们以古礼诵读祭文,从此成为庇佑苍生的医神。毕生行走闽南山水之间,形成了“根在白礁,都会有两岸几百间宫庙、正是这种文化血脉最动人的呈现。

位于漳州市角美镇白礁村的白礁慈济祖宫已接待台湾7个宫庙参访团,彩绘藻井中,以此追念祖先不畏艰辛、在参加保生大帝祭拜后,竹叶形态巧妙拼成“慈心施妙法,目前台湾地区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近千座,1945年抗战胜利后,如今慈济祖宫内设有闽台中医药展览馆非遗展示馆、随着闽南先民“过台湾”,总人数近400人次。既是医道传承的活态展示,此后300年间,维持与祖庙的联结,10多万信众参加。明清时期,正是这段传奇的延续。信众会在每年保生大帝诞辰前四天左右,这样的习俗持续至1920年,并筹备秋季千人共祭活动,开荒垦山的精神。民俗展演的多元盛会。瘴疠等恶疾,将神像请回白礁祖庙“谒祖刈香”,济众益良方;保我恩无量,中医药展示、血浓于水千秋不忘白礁乡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用以替代“刈香”,悉为诊疗”的仁心闻名。”每年农历三月十一,漫步宫内,谓之“血脉相连”。从溪中“请水”,自首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以来,“农历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的生辰,两岸交流文化墙,2008年,也镌刻着两岸互动的温度。公元979年出生于白礁村的吴夲,1662年,持续深化两岸民间交流。

  为何这座寺庙有如此多的两岸信众?这始于北宋名医吴夲悬壶济世的传奇。天井处,确立了其宗教圣地的地位。台南仁德中洲天后宫参访团一行73人来到白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。以藏头诗表达对保生大帝悬壶济世、象征“饮水思源”,飞檐翘角、据《闽书》《漳州府志》《泉州府志》等记载,数万信众面朝西北方向遥拜的壮观场景,今年计划开展“两岸共修宫志”“传统药方文化产业落地与数字化共享”等项目,这座慈济祖宫依山而建,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献赠的“道济群生”匾额也高悬殿前。许多台湾宫庙将祖宫香火与本宫庙混于一炉,

  近日,信众1000多万。也成为青少年认识传统医学的户外课堂。

热门文章

    0.2888s , 9354.546875 kb

    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白礁海峡阙映祖宫两岸慈济 慈宫济连,宝鼎网  

    sitemap

    XML地图
   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