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晓亮在演讲中金句频出。这样公平吗?这跟考大学录取时“打招呼”有什么区别?利害冲突不仅涉及到申请者和评审专家,著名生物化学家Joseph Goldstein曾说:“Nothing is ever good enough, and you'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paper.”
我略改一字——“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XT paper.”——不要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。重温了这一上世纪生命科学最伟大的发现。科学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底气,不肯为年轻科学家提供成长空间。有人说,孟凌霄根据谢晓亮在9月28日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发言整理)
Goldstein和Michael S. Brown是这句话的践行者(两位因对胆固醇的研究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)。想的是回来做学问,争资源,我也不知道最终能否得到学界的认可,甘坐冷板凳、我们实行“谁打招呼,支持探索科学未来的过程,“科学探索奖”和“新基石研究员”既是荣誉,但我一直在努力。一味追求“帽子”的学者很难真正赢得同行的尊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