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日报评论员: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经济这是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。文件提出,评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员绘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,乡村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、全面乡村建设水平、振兴壮美乡村治理水平,画卷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、经济农村增活力、日报农民增收入。评论
越是员绘应对风险挑战,越要夯实“三农”基础。乡村去年,全面面对外部压力加大、振兴壮美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,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迎难而上,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,农民收入稳步增长,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“三农”事业发展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,发挥了安民心、稳大局的“压舱石”作用。
经过持续努力,乡村振兴展现出勃勃生机,农业农村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。同时,受多重因素影响,也出现新趋势新特点,对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外部环境复杂严峻,极端气象灾害频发,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经济运行面临困难挑战,需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城乡加速融合发展,农村社会深刻变革,需要进一步创新乡村建设治理方式。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就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今年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“两持续、四着力”,这与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安排是一以贯之的,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、实效性,同时重点更明确、任务更聚焦。文件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,围绕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堵点、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加强改革创新,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。
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“三农”工作的永恒主题。文件部署“三农”工作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,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战略定力。要坚持产量产能、生产生态、增产增收一起抓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以大食物观为引领,发展设施农业,发展深远海养殖,发展森林食品,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。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。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,各地要紧盯产业和就业帮扶,巩固提升“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成果,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。要细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慎终如始扛稳责任,防止思想松懈、工作松劲,确保平稳有序过渡。
发展乡村产业是改变乡村面貌的重要抓手,产业兴旺才能增收致富。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重要的是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既可以因村施策,也可以联村开发,实现错位发展、各展其长。同时,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,开发新功能新价值,培育新产业新业态。
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有正确的方法论。要分类施策,梯次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,不搞“一刀切”;要深化改革,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。让我们汇聚各方面力量,真抓实干、久久为功,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、农村地区更加繁荣、农民生活更加红火,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。 (经济日报评论员)
(责任编辑:文旅)
- 护航民营经济 如何发力?
- 平均年龄70岁的旅行团走错路 厦门民警帮开道助老人返程
- “田中央的幼儿园”别具一格 因地制宜打造“农田果园课堂”
- 厦门江头首个小区卫生服务站昨启用 打造“10分钟医疗圈”!
- 金融“活水”当长流(人民时评)
- “清空购物车”就能领“佣金”?上月厦门120人遭遇此类诈骗
- “双12”引爆厦门线下消费 厦到店消费热度全省第一
- 家中旧物如何改造为艺术品? 文明小袋鼠走进厦门莲花小学传授小窍门
- 南京江宁:直播助力两岸青年创业者奋斗追梦
- 拐弯变道没及时减速 厦门岛内近期发生多起小车、电动车相撞事故
- 医生4小时大营救跑赢“死神” 救回多器官出血男子
- 假警察冒充查案 一独居老人被骗走21万元
- 台胞在上海社区感受浓浓“年味”
- 老朋友鸬鹚夜宿园博苑 一改“吃在厦门,睡在金门”